想知道「股利算所得嗎」?答案是肯定的!無論是現金股利或是股票股利,都必須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的課稅範圍。股票股利以面額計算,例如:配發 3 元的股票股利,則所得為面額 10 元乘以配發的股數,也就是 3,000 元。而股利所得稅的計算方式則分為分開計稅與合併計稅兩種,兩種方式的計算公式和稅率皆有所不同。了解不同計稅方式的差異,可以幫助你選擇最有利的方案,有效管理財務。
可以參考 勞保一定要繳嗎?國民年金不繳會怎樣?
股利所得分為現金股利與股票股利
投資股票除了可能獲得資本利得之外,也可能獲得股利。股利是公司將盈餘分配給股東的報酬,通常分為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。現金股利是指公司以現金的方式發放給股東的股利,而股票股利則是公司以發行新股的方式發放給股東的股利。無論是現金股利還是股票股利,都屬於所得,需要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。
現金股利比較容易理解,就是公司直接發放現金給股東,而股票股利則需要計算其所得。股票股利的所得是以面額 10 元乘上配發的股數計算。例如:持有某公司股票 1 張,配發股票股利 3 元,則股票股利所得為 1,000 x(3 ÷ 10)x 10 = 3,000元,需要計入所得稅課稅。
股利所得稅的計算方式分為兩種:分開計稅與合併計稅。分開計稅是指將股利所得單獨計算稅額,然後再與其他所得合併計算應納稅額。合併計稅是指將股利所得與其他所得合併計算應納稅額,再扣除股利的 8.5% 就等於實際要繳納的稅金。兩種計稅方式除了計算公式不同,稅率也不太一樣。
選擇哪種計稅方式比較好,需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。如果股利所得較高,則選擇合併計稅可能比較有利,因為合併計稅的稅率較低。如果股利所得較低,則選擇分開計稅可能比較有利,因為分開計稅的計算方式比較簡單。
現金股利所得稅怎麼算?
現金股利所得稅的計算方式,其實並不像想像中複雜,現行法規主要有兩種計算方法:合併課稅和分離課稅。這兩種方法的適用範圍和稅率都不同,因此需要根據個人情況選擇最有利的課稅方式。
簡單來說,合併課稅是指將股利所得併入其他所得,例如薪資、獎金、利息等,一起計算綜合所得稅。而分離課稅則是指將股利所得單獨計算稅金,並以28%的稅率課稅,不需併入其他所得計算。
那麼,究竟哪種方法比較划算呢? 其實沒有絕對的答案,需要根據個人實際情況進行試算才能得出結論。一般來說,以下兩種情況建議選擇合併課稅:
- 股利所得94萬以下或所得稅率30%以下者:這類型的投資人,通常屬於小資族,其他所得較低,將股利所得併入其他所得計算,可以享有較低的稅率,例如如果你的其他所得較低,適用稅率為5%,那麼合併課稅的稅率就會比分離課稅的28%低,因此比較划算。
- 其他所得較高,但股利所得較低者:例如你的薪資所得很高,但股利所得只有幾萬元,將股利所得併入其他所得計算,可以平均分配稅率,降低整體稅負。
反之,以下兩種情況建議選擇分離課稅:
- 股利所得94萬以上或所得稅率30%以上者:這類型的投資人通常屬於高所得族群,其他所得較高,適用稅率也較高,如果選擇合併課稅,稅率可能會高達40%,因此選擇分離課稅,以28%的固定稅率課稅,反而更划算。
- 其他所得較低,但股利所得很高者:例如你的薪資所得只有幾萬元,但股利所得卻高達幾百萬元,將股利所得併入其他所得計算,會導致整體稅負大幅增加,因此選擇分離課稅,可以避免高額稅負。
當然,以上只是概括性的說明,實際上還需要根據個人實際情況,例如投資標的、持有時間、投資策略等因素,才能決定最合適的課稅方式。建議您諮詢專業的財務規劃師,進行詳細的試算,才能找到最有利於您的方案。
股利可以節稅嗎?
領到股利要繳稅,這是屬於個人所得,必須要繳稅的。節稅自然成為重要的課題,而 2019 所得稅改制的亮點之一,就是股利課稅改為二擇一,投資人可以選擇有利於自己的計算方法來報稅。 簡單來說,股利所得稅的計算方式有兩種:合併課稅和分離課稅。
合併課稅是指將股利所得與其他所得合併計算,按照綜合所得稅率繳納稅款。這種方式適用於股利收入較低,且其他所得稅率較高的投資人。例如,如果你的其他所得稅率為 20%,而股利所得稅率為 15%,那麼選擇合併課稅將更為划算。
分離課稅是指將股利所得單獨計算,按照固定稅率繳納稅款。目前,台灣的股利所得分離課稅稅率為 28%。這種方式適用於股利收入較高,且其他所得稅率較低的投資人。例如,如果你的其他所得稅率為 5%,而股利所得稅率為 28%,那麼選擇分離課稅將更為划算。
除了選擇課稅方式之外,還有一些其他節稅方法,例如:
- 股利抵減稅額:台灣政府提供股利抵減稅額,可以抵減應繳的所得稅。股利抵減稅額為股利收入的 8.5%,最高抵減金額為 8.5 萬元。
- 投資特定產業:投資特定產業,例如綠能產業,可以享有減稅優惠。
- 善用投資工具:例如,投資 ETF 或基金,可以降低投資成本,提高投資報酬率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不同的節稅方法適用於不同的情況,建議您根據個人財務狀況,選擇最適合的節稅方案。
項目 | 說明 | 適用對象 |
---|---|---|
課稅方式 |
|
|
其他節稅方法 |
|
所有投資人 |
股利所得多少要繳稅?
股利所得的課稅方式與一般所得不同,它有自己的計算方式和稅率。簡單來說,股利所得的課稅方式是先計算出「股利所得應繳稅額」,再從「所得淨額應繳稅額」中扣除「股利可扣抵稅額」,最後得出「應繳稅額」。
舉例來說,小明今年的「所得淨額應繳稅額」為140.72萬元,而他收到的股利所得為100萬元。根據股利所得稅率,100萬元的股利所得需要繳納8.5%的稅,也就是85000元的股利稅額。同時,小明今年的「股利可扣抵稅額」為8萬元。因此,小明最終需要繳納的所得稅額為「所得淨額應繳稅額140.72萬元」扣掉「股利可扣抵稅額8萬元」,也就是132.72萬元。
需要注意的是,股利所得稅率會根據股利所得的金額而有所不同。例如,股利所得在一定金額以下,可能適用較低的稅率,而超過一定金額後,則會適用較高的稅率。此外,股利所得的課稅方式也會受到個人所得稅法相關條文的影響,因此建議您諮詢專業的財務稅務專家,以了解最新的稅務規定並正確計算您的股利所得稅額。
健保補充保費的計算
除了所得稅之外,領取股利還需留意健保補充保費的計算。根據健保法規定,單次領取股利(配息+配股)金額超過2萬元以上,就需要加課健保補充保費,目前補費率為2.11%(110.01.01更新)。舉例來說,若您單次領取股利為3萬元,則需要繳納的健保補充保費為 (30,000 – 20,000) x 2.11% = 211元。
需要注意的是,健保補充保費的計算是以單次領取金額為基準,而非累計金額。也就是說,即使您在一年內領取多次股利,只要單次領取金額未超過2萬元,都不需要繳納健保補充保費。然而,若您單次領取金額超過2萬元,則需要針對超過2萬元的部分繳納健保補充保費。
為了避免繳納過多的健保補充保費,建議您在領取股利前,先了解單次領取金額是否超過2萬元,並做好預算規劃。若您預期單次領取金額會超過2萬元,可以考慮將股票分批賣出,以降低單次領取金額,減少健保補充保費的負擔。
此外,若您單次給付金額超過1,000萬元以上,則以1,000萬元計算。這表示即使您單次領取股利超過1,000萬元,健保補充保費的計算依舊以1,000萬元為上限,不會因為金額更高而增加保費負擔。
了解健保補充保費的計算方式,可以幫助您更精準地掌握投資收益,並有效控管財務支出。建議您在投資前,先了解相關稅務規定,並做好財務規劃,以避免因稅務問題而影響投資效益。
股利算所得嗎結論
投資股票獲得股利,究竟是不是所得呢?答案是肯定的!無論是現金股利或是股票股利,都必須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的課稅範圍。而股利所得稅的計算方式則分為分開計稅與合併計稅兩種,每種方式的計算公式和稅率皆有所不同,選擇最合適的計稅方式可以幫助你有效管理財務。
本文詳細介紹了股利所得稅的計算方式,並分析了不同計稅方式的優缺點,以及如何選擇最有利的方案。同時也探討了股利所得的節稅技巧,以及健保補充保費的計算方式。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你了解「股利算所得嗎」這個問題,並掌握股利所得稅的相關知識,有效地管理你的財務。
股利算所得嗎 常見問題快速FAQ
股利所得要如何申報呢?
股利所得的申報方式與其他所得相同,您可以在每年五月報稅期間,透過網路申報、臨櫃申報或郵寄申報的方式申報。申報時,您需要提供相關的證明文件,例如:股利所得扣繳憑單、股票交易明細等。
股利所得超過多少要課稅?
股利所得並沒有最低課稅門檻,只要您有領取股利,就需要納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。然而,股利所得的稅率會根據您的所得金額而有所不同,例如:您的其他所得較低,適用稅率也較低,那麼將股利所得併入其他所得計算,就可以享有較低的稅率。
如何才能節稅?
節稅的方法有很多,例如:選擇有利的課稅方式、善用投資工具、投資特定產業等。建議您諮詢專業的財務稅務專家,以了解最新的稅務規定並選擇最適合您的節稅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