許多人剛踏入職場時,對於勞保和健保經常感到混淆,甚至會問:「勞保跟健保一樣嗎?」其實,雖然都屬於社會保險,但兩者保障的範圍和目的並不相同。簡單來說,勞保主要保障勞工因工作受傷或疾病所致的失能、死亡等風險,而健保則保障所有國民的醫療需求。 因此,即使您不是勞工,也需要繳納健保費以享有醫療保障。了解勞健保的差異,才能有效掌握自身權益,並在意外發生時獲得適切的保障。
勞保與健保的關係:保障你的職場安全網
踏入職場,除了薪資以外,你可能也會聽到「勞保」和「健保」這兩個詞,但究竟它們是什麼?有什麼差別?對於剛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,搞懂勞保與健保的關係,是建立職場安全網的第一步。
一般而言,一般員工的勞健保支出主要包含「勞保(勞工保險)」與「健保」兩個項目,均屬於社會保險的一部分。 簡單來說,勞保是專為勞工設計的保險制度,主要保障勞工因工作受傷或疾病所致的失能、死亡等風險,而健保則是全民健保,保障所有國民的醫療需求。
舉例來說,如果員工在工作中發生意外導致身體受傷,需要休養治療,勞保可以提供傷病給付,協助支付醫療費用和生活費。 而如果員工生病需要就醫,無論是門診、住院或是藥品費用,健保都能提供一定比例的補助,減輕醫療負擔。
換句話說,勞保與健保就像兩個守護你的安全網,在意外或疾病發生時,提供經濟上的支持,讓你安心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。
*不同企業會加保不同團險或有不同福利支出,此文僅討論勞健保費用。
健保投保薪資比勞保高嗎?
你是否也跟朋友一樣,對健保和勞保投保薪資的差異感到困惑呢?最近因為疫情下載了健保署的APP,剛好可以查看自己的健保投保薪資,跟朋友聊天時發現朋友A在一家購物平台當電銷,他說他的健保投保薪資很高,有到八萬,但勞保卻只有三萬多,讓他很疑惑。朋友B在某航空公司擔任副機師,也說他的健保投保薪資比勞保多很多,到底是什麼原因呢?
其實,健保和勞保的投保薪資計算方式不同,導致出現這種情況很正常。簡單來說,
- 健保投保薪資是根據你的實際收入計算,也就是你每個月從公司領到的薪水,包含基本薪資、加班費、獎金、津貼等等。
- 勞保投保薪資則有上限限制,也就是說,即使你的實際收入超過了上限,勞保投保薪資也不會再增加。
因此,朋友A和朋友B的健保投保薪資比勞保高,可能是因為以下原因:
- 實際收入超過勞保投保薪資上限:朋友A和朋友B的實際收入可能超過了勞保投保薪資的上限,而健保投保薪資則會根據實際收入計算,所以會比勞保投保薪資高。
- 雇主未依法繳納勞保:有些雇主為了節省成本,可能會未依法繳納勞保,導致勞保投保薪資偏低。
- 部分薪資列為獎金或津貼:有些雇主會將部分薪資列為獎金或津貼,而這些項目不列入勞保投保薪資,但會計入健保投保薪資,因此也會造成健保投保薪資比勞保投保薪資高。
如果你對自己的勞健保投保薪資有疑問,建議你直接向勞保局或健保署詢問,他們可以提供你更詳細的資訊。了解自身勞健保投保薪資,可以幫助你更精準地掌握自身權益,避免因資訊不足而造成損失。
勞保跟健保一樣嗎. Photos provided by unsplash
全民健康保險金額與勞保的投保薪資須一致嗎?
許多人對於勞保和健保的關係感到困惑,特別是關於健保投保金額與勞保投保薪資的關係。很多人會問:「我的健保費是不是一定要跟勞保投保薪資一樣?」答案是:不一定。雖然健保投保金額與勞保投保薪資之間存在關聯,但並非完全相同。根據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的說明,具有勞工保險資格的被保險人,其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不得低於其勞工保險的投保薪資。這表示,你的健保費至少要和你的勞保投保薪資一樣高,但實際上可以更高。
舉例來說,假設你的勞保投保薪資為 25,000 元,根據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,你屬於第 5 級,健保費為 749 元。但如果你實際薪資所得超過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最高一級 (目前為 78,000 元),例如你的實際薪資為 100,000 元,那麼你必須按照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適用等級申報,也就是說,你的健保費必須按照 78,000 元以上的級別來計算,而不會因為你的勞保投保薪資只有 25,000 元而繳納較低的健保費。
簡單來說,健保投保金額和勞保投保薪資的關係是:健保投保金額必須至少等於勞保投保薪資,但可以更高,以符合實際薪資所得。這項規定主要是為了確保健保費的公平性,避免有人利用較低的勞保投保薪資來繳納較低的健保費,而實際上卻享有高於勞保投保薪資的醫療服務。
如果你對健保投保金額與勞保投保薪資的關係還有疑問,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的網站或撥打客服電話諮詢。了解健保費計算方式,可以幫助你更有效率地管理自己的財務,並享有合理的醫療服務。
項目 | 說明 |
---|---|
健保投保金額 | 不得低於勞保投保薪資,但可以更高,以符合實際薪資所得。 |
勞保投保薪資 | 根據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,決定健保費的最低繳費金額。 |
實際薪資所得 | 超過勞保投保薪資分級表最高一級 (目前為 78,000 元) 時,需按照全民健康保險投保金額分級表適用等級申報。 |
健保費計算 | 根據健保投保金額分級表計算,至少等於勞保投保薪資的級別,但可以更高。 |
目的 | 確保健保費的公平性,避免有人利用較低的勞保投保薪資來繳納較低的健保費,而實際上卻享有高於勞保投保薪資的醫療服務。 |
勞保的賠償範圍與金額
勞保雖然是保障勞工在工作期間因意外或職業病而導致的損失,但它的賠償範圍和金額都有限制。 勞保只針對「因工」受傷或死亡的狀況,也就是說,必須證明受傷或死亡與工作有直接關係,例如在工作場所發生意外或因工作環境導致職業病。 如果受傷或死亡與工作無關,則無法獲得勞保賠償,例如下班途中發生車禍或因個人疾病導致死亡。
勞保的賠償金額是以僱員的年齡和每月收入計算,但即使是死亡或永久喪失工作能力的個案,賠償金額最多也不過是48個月、72個月或96個月收入視乎年齡,而每月收入是有上限的,現時最高是28,360元。 這表示即使是嚴重的事故,勞保的賠償金額可能不足以彌補所有損失,例如醫療費用、復健費用、生活費等。
此外,勞保的賠償項目也有一定的限制,例如只包含醫療費用、失能補償、死亡撫恤金等,並不包含精神損害賠償。 因此,勞工在工作時除了勞保之外,還可以考慮其他保險,例如意外險、醫療險等,以獲得更全面的保障。
勞保年資的累積與給付
勞保年資的累積與給付,是許多人關心的議題。勞保年資指的是您投保勞保的時間,累積的年資越長,未來可領取的退休金、失能給付等福利就越高。因此,了解勞保年資的累積方式,並妥善規劃,對您的未來保障至關重要。
勞保年資的累積方式主要有兩種:
- 工作期間:在工作期間,只要您有繳納勞保費,就可以累積勞保年資。
- 非工作期間:除了工作期間,有些情況也可以累積勞保年資,例如:
- 服兵役:服兵役期間可累積勞保年資,但需符合相關規定。
- 育嬰留職停薪:育嬰留職停薪期間,只要符合相關規定,也可以累積勞保年資。
- 失業期間:失業期間,只要符合相關規定,也可以累積勞保年資。
勞保年資的累積方式看似簡單,但實際上卻有一些細節需要留意。例如,不同工作類別、工作狀態,甚至不同時期的規定,都會影響勞保年資的累積。因此,建議您在工作前,先了解相關規定,並做好規劃,才能確保您的勞保年資能順利累積。
除了累積方式,您也需要了解勞保年資與給付的關係。勞保年資越長,未來可領取的各項給付就越高。例如,退休金的計算方式,就是以勞保年資為基礎,年資越長,退休金就越高。此外,失能給付、老年一次金等,也與勞保年資息息相關。
以下列舉一些常見的勞保給付項目,以及與勞保年資的關係:
- 老年年金:勞保年資滿 15 年,可領取老年年金。年資未滿 15 年,可領取老年一次金給付。民國 97 年 12 月 31 日前已經有勞保年資者,可一次請領老年給付。
- 失能年金:因職業災害或疾病導致失能,符合相關規定者,可領取失能年金。失能年金的金額與失能程度、勞保年資等因素有關。
- 生育給付:產婦可請領生育給付,以產前 6 個月之平均月投保薪資計算,一胎給付 2 個月薪資。以 18,282 元計算,1 胎給付 2 個月,即 18,282 元 x 2 個月 = 36,564 元。
- 死亡給付:被保險人死亡,遺屬可請領死亡給付。死亡給付包含「本人死亡喪葬津貼」和「遺屬年金」或「遺屬津貼」。支付殯葬費者 申請「本人死亡喪葬津貼」,最少5個月,最多 10 個月。遺屬 擇一請領「遺屬年金」(月領)或一次請領遺屬津貼(請領遺屬津貼者,過世者須在 98 年前有勞保年資)。
了解勞保年資的累積方式和給付項目,並做好規劃,才能確保您在未來能享受到應有的保障。建議您定期檢視自己的勞保年資,並諮詢專業人士,以制定最合適的規劃。
勞保跟健保一樣嗎結論
總結來說,勞保跟健保雖然都是社會保險,但它們保障的範圍和目的並不相同。勞保主要保障勞工因工作受傷或疾病所致的失能、死亡等風險,而健保則保障所有國民的醫療需求。因此,即使您不是勞工,也需要繳納健保費以享有醫療保障。
了解勞健保的差異,才能有效掌握自身權益,並在意外發生時獲得適切的保障。希望本文能幫助您釐清「勞保跟健保一樣嗎?」這個疑問,並在職場生涯中建立完善的保障網絡,安心面對各種挑戰。
勞保跟健保一樣嗎 常見問題快速FAQ
勞保和健保都需要繳費嗎?
是的,勞保和健保都需要繳費。勞保由雇主和員工共同負擔,雇主負擔較高的比例,而員工則負擔較低的比例。健保則由全民共同負擔,透過個人所得稅、薪資所得扣繳、健保補充保費等方式繳納。
勞保和健保的保障範圍有什麼不同?
勞保主要保障勞工因工作受傷或疾病所致的失能、死亡、生育、傷病等風險,例如在工作中發生意外或職業病。健保則保障所有國民的醫療需求,包含醫療、藥品、住院等費用。
我要怎麼知道自己已經有勞保和健保了?
你可以透過以下方式確認:
- 勞保:向雇主確認是否已幫你辦理勞保,或至勞保局網站查詢。
- 健保:至健保署網站查詢,或撥打健保署客服電話 0800-212-800 詢問。